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请大家打开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74页,庚五、佛敕文殊简择。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面对所有的人事的因缘,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当中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我想我们今天要有个观念,《楞严经》的修学跟其他经典是不太一样的,其他的对治止观都是在内心当中增加一个功德。本经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你原来的面目把它恢复出来就好,不要增加什么东西,还它的本来面目。有很多人都问我,从念佛的人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要恢复本来面目,我们现在的面目来念佛有什么缺点?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了解。我们凡夫现在的情况是这样,我们一念心开始生起作用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根尘识的相互的作用,我们一念明了的心,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缘尘产生一个了别的识,这样我们才能够产生一个认知的功能。当然根尘识没有错,根尘识是依他起性,它没有错。问题就在我们的心依止根攀缘尘而产生识的过程当中,我们心中产生一种执取,心有所住。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或者是住在根、或者住在尘、或者住在识,有所住就产生两个问题出来:第一、使令我们心灵的力量变得非常的脆弱。你看我们修行人一般都是变来变去的,我们前一段时间内心发愿要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过了半年以后整个心完全退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深受外在假相的干扰,我们心随妄转,为虚妄的假相所转,我们的心变成不决定。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信心也不决定,发愿也不决定,念阿弥陀佛的持名也不决定。所以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五蕴身心开始败坏的时候,有些人的信愿行还是可以坚定的现出来,有些人的信愿行就现不出来,因为他本身不知道怎么去脱离根尘识的方法。当我们诸根败坏的时候,我们怎么把我们平常的信愿行现出来?所以我们的心住在根尘识,会受到根尘识的影响,因为它是生灭法,变成我们的心灵所栽培的功德,都变得非常的脆弱而不坚定。这第一个问题。第二、我们的心住在根尘识,使令我们所修的功德都变得非常的狭隘。我们可能在修行当中,信愿行是依止某一个根、某一个境、某一个心态而产生的一个三资粮。心有所住就会产生顾此失彼,我们的心不能广大。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到底有什么好处呢?简单的讲有两个好处:第一、让我们心灵的力量更加的坚定;第二、让我们心灵的力量更加的广大。因为我们慢慢慢慢,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不再受根尘识干扰。当然我们还是要用根尘识,这个大家要清楚,我们要用根尘识,但是你可以不受它干扰。我们可以无住,但是我们又可以生心,我们一方面要生起心,但是又要无住。我们不能像小乘一样,对根尘识是全盘的否定,一种断灭的心态,这个我们觉得没有必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像凡夫一样,把根尘识咬得死死的,弄到自己很痛苦。本经的原则就是说,你怎么用根尘识来积功累德,我们讲借假修真,但是又能够不受根尘识的干扰,你一方面要生心,但是你又要跟根尘识保持距离。那这关键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刚开始说的,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本经的原则就是你要怎么去运用根尘识来断恶修善,来发菩提心,来积功德,但是你又怎么跟根尘识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这个就是本经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当然这样的目标必须有它的过程,必须有它的一个方便门。这时,当二十五位圣人讲出二十五圆通以后,佛陀就敕令文殊菩萨,来简择当机的圆通本根,就是我们怎么达到「不迷、不取、不动」,怎么能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这当中从哪一个地方下手会比较简单。这科的大意是这样子。这当中有三科:一、佛敕文殊。二、受命简择。三、时众获益。庚五、佛敕文殊简择(分三:辛一、佛敕文殊。辛二、受命简择。辛三、时众获益)辛一、佛敕文殊【图一】佛陀正式来敕令文殊菩萨来加以简别。诸法平等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就着法性来说,我们修学圆通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时,释迦如来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你应该好好的去观察,前面二十五位的无学。我们前面说过,无学不是大乘的无学,而是成就大乘圆通法门的这些法身的圣人,都叫「无学」。这当中包括这些诸大菩萨,还有回小向大的诸大阿罗汉,他们都各说他们最初成道方便,成就圣道的方便是讲到他的因地。每一个人在修学成道的时候,他的主要原则就是依如如理生如如智,又由如如智还照如如理,我们讲,依不生灭心而生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又还证不生灭心,如是的辗转循环,就把根尘识慢慢的脱落了。因地上有它的方便,在果地上又成就了「真实圆通」;就着它果地上圆通的修行功德来说,是没有优劣,没有哪一个法门是在前在后这样的差别。先把他们的结果标出来,二十五圆通最后到达的目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都恢复了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都一样的,结果是一样,而过程当然有不同。,!方便有异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意成就?」就着过程,我现在是就着拣择根机,第一个对象是阿难尊者,使令阿难尊者能够开悟。在这二十五方便法门当中,哪一个法门是他圆通本根,以及在我灭度以后(这地方特别指的是末法众生),在此界的娑婆世界中,他想发菩提心修大乘的菩萨乘,而追求无上菩提道,要依何种方便法门容易成就呢?我们在正式的研读文殊菩萨拣择之前,我们要有两个确认:第一个、这样的拣择对象到底有哪些?第一个是针对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我们都知道他个人的根性是多闻第一,他很喜欢用耳根来听闻佛法。第二个、是针对于末法时代的娑婆众生。末法时代的特色是障深慧浅,就是你要他修习出世的善根很难!去修福报还可以,因为他善根浅薄,他烦恼又特别的粗重。这个地方拣别对象有两个,第一个他是末法众生,第二个是阿难尊者这方面根机的。蕅益大师在这一段他曾经提到一个观念说:佛陀老人家为什么不出来自己拣别,要请文殊菩萨出来拣别?有两层意思,蕅益大师说:一、如果拣别若约着果位上来说,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菩萨在利用根尘识当作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时候,那真的是无量无边的自在,没有什么高低的差别,从果位上是没有差别。但是就着因地上来说,的确是有他个人的根机,所相应的法门不同。所以针对一个初机来说,文殊菩萨正是一个初机的导师,我们看整个『华严经』,整个初学者都是跟文殊师利菩萨学的,到最后才跟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所以文殊菩萨是初机的导师,既然文殊菩萨身为初机的导师,他最了解初机的问题点在哪里,所以请他来拣择是特别的适合。二、文殊菩萨他表示众生大乘的根本实智。蕅益大师说:这个拣别其实你个人也有个人的差别相,这个是原则性,不是一定是说耳根最殊胜,其他的法门都要否定,也不必然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有一个正行跟助行的差别,这部份等到我们上到那一个阶段再详细说明,什么叫正助双行的方法。这地方的大意是过程要拣别。辛二、受命简择(分二:壬一、叙仪。壬二、正说)文殊菩萨承受佛陀的使命,来拣择一个初心的人,一个末法众生,应该么来修学圆通本根。这当中有两段:一、叙仪。二、正说。壬一、叙仪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文殊师利菩萨,承蒙佛陀威神的加被,在佛陀的面前,文殊菩萨不敢说我自己来拣择,是仰仗佛力来拣别。壬二、正说(分二:癸一、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正式拣别圆通本根癸一、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以偈诵来说明,真如本性它的不变之体,来标示众生真实的根源。我们凡夫在根尘识活动当中,这些妄相中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先把真实的根源标出来。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我们的本来面目:第一个“觉”,是本觉理性,一个法;“海”是一个譬喻。本觉理性的功德甚深广大,犹如大海,它俱足十法界染净的功能。「觉海」就是本觉的功德海。“性”指的是它的体性,它的性质是什么呢?是「澄圆」,指的是寂而常照,指的是它不变随缘这一部份的功能。「圆澄觉元妙」,“圆澄”指的是照而常寂,指的是它随缘不变的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相清净的本体,叫「圆澄」。圆澄的体性是「觉元妙」,它的灵灵觉觉的功能。为什么叫“妙”呢?本来就没有颠倒妄想可得,是本来清净,不是我们加以修正后才清净,是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特别的广大,所以这件事情是微妙不可思议。这一段它的意思,主要传达的讯息,这个偈诵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诉你在我们本来面目当中,是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妄想的,而且这种心性不是谁送给你的,也不是你修来的,诸佛菩萨只是把它恢复出来,因为它本来就存在了,我们只是迷失掉而已,我们现在把它恢复出来,「知真本有」。这地方是开显作用之前,蕅益大师说:我们在发明染净的因缘,成就十法界差别之前,先说明随缘不变之体,以为十法界之章本。我们现在在整个根尘识当中,我们找不到家。佛陀就告诉我们:「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要先清楚,你从什么地方来你都不清楚,你怎么回去呢?我们是从「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而来,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我们现在的面目是怎么回事?先把我们的本来面目跟现在的面目弄清楚,然后再做回家的方法。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分二:子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子二、颂随净缘从流遡源)用偈颂来说明真如有随缘的功能,来说明十法界染净的差别。为什么佛陀他可以成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为什么他会变成三恶道众生?为什么有些人会到人天乘?为什么有些人变成二乘、变成菩萨?这种因缘是怎么来的?这个地方是讲众生现在的面目,十法界的差别。这当中有两段: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二、颂随净缘从流遡源。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子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图二】众生的真如是随顺杂染的因缘,从一心真如的根源中而有种种三界生死的果报。妄源生起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根本无明。「元明照生所」“元明”是我们自性本俱的光明,这光明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没有能所对立。问题在「照」这个字,平等的心性,我们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个攀缘的心,就想要去「照」,看看外面是怎么回事,一个能照的心。这个能照的心就是生相无明,最初的生住异灭,最微细的生相无明生起。有一个能照的心,当然就有一个所照之境,就生一个所照之境。「所立照性亡」当所照之境成立了以后,这时候能照的自性的光明,就暂时的隐没而不现前。因为有能所对立,就把平等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破坏掉了,「照性亡」。这个地方也就说明了,我们凡夫的本来面目一念妄动以后,从一个不生灭性又产生一个生灭性,就造成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的阿赖耶识产生了,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根本无明」,产生阿赖耶识。妄相生灭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迷妄”主要是讲第六识跟第七识这两个兄弟。「迷妄」,他依止前面的妄想跟妄境的相互作用,妄想去攀缘妄境,相互的执取,就把虚空创造出来。因为我们本来是一个灵灵觉觉的空性,就转成一个冥顽的顽空,一个没有觉性的顽空出现。这种虚空之相,就是妄想攀缘妄境最初的开始,第一个产生虚空,然后再依止这虚空再产生种种的想像,就把世界给想像出来。世界产生了以后会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的生命开始受着时空的障碍,有寿命的长短、有空间的障碍,你在台北你就不能在高雄,就开始有空间上的隔碍,我们的生命就有所谓的分段生死。我们的心性当然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哪有什么时空的障碍?但是因为一念的无明妄动,又有妄想的执取,把虚空世界创造出来以后,我们开始就有分段生死的问题。「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在这个世界当中有所谓的依报的国土,有正报的众生。依报是怎么来呢?是妄想的迷结,变成国土;你心中经常作某种想像,就把这国土创造出来了。一念的知觉之心的一种迷情,就产生了有情的正报。依正二报完全是我们一念心去把它捏造出来的。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它给我们的观念,说:我们一念心性「全真在妄,全妄在真」。凡夫一念的迷,所以「全真在妄」,诸佛菩萨是一念的觉悟,「全妄即真」。「全真在妄」在妄这一句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我们都喜欢把真实的心性找到,还我一个本来面目。但是本来面目在哪里呢?本来面目就在妄想当中、就在妄想中。我们那时候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聪明,这个人非常聪明,可惜后来修密教去了,他是我的同班同学,他也是我师兄弟。他问海公一个问题问得很好,他说:「反闻闻自性」,我们这一念心听到声音,你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那听到声音的能听的是谁?「反闻闻自性」。他问海公说:我们现在没有自性啊!我们闻到是自己的妄想,那怎么是反闻闻自性?我们现在自性没有现前,我们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我们接触的是自己的妄想。这个问题诸位怎么回答?海公实在是高手,海公说:妄想的本质就是自性,「全真在妄」,不是离开了妄想有另外一个自性,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妄想,但你不断的闻,闻久了它就变化,就变成自性,还它本来面目。你就是不断的用正法去薰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我们这样子想,刚开始就是一念不觉,无明薰习真如,就慢慢慢慢变成这个样子,你现在把它还熏回去,你用正法去薰习它,它就慢慢慢慢慢…开始反妄归真了,还是这一念心嘛!海公说:你成佛的时候那一念心,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只是你后来经过佛法的薰修慢慢慢慢…从迷惑转成觉悟如此而已,不是说你现在打妄想的心是这个心,然后成佛又换另外一个心,不是这个意思,那这佛法就不合乎大乘不二法门。比方说,你睡觉的时候是一念的梦心,梦里明明有六趣,你做一个大国王,内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你醒来的时候还是一般的凡夫。那你作梦的时候那一念心,跟醒来的心还是一样啊!只是一个是在梦,一个是醒过来,如此而已,你躺在床上你那一念心还是那一念心。所以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妄想没有用,你现在的妄想有很大的作用,因为真实的功德就在这一念妄想当中。问题是你怎么样去把它熏修,回光返照让它熏修,让它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慢慢慢慢…把它带回家去,只就是这一念心。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凡夫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全真在妄」。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你的妄想当中,问题你怎么把它转变。这一段经文有这一层意思。,!子二、颂随净缘从流遡源(分二:丑一、总显灭妄归真。丑二、别显归真方便)十方诸佛菩萨是随顺清净的因缘,从生死流恢复了我们一心的本源。这当中有两段:一、总显灭妄归真。二、别显归真方便)丑一、总显灭妄归真【图三】拢总的说明灭除虚妄、回归真心的本源。迷真起妄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我们应该怎么灭妄归真?「空生大觉中」“空”指的是我们一念无明妄动,所产生这种广大虚空之相。这虚空之相是怎么来的呢?是生于我们一念的大觉心性当中。这种大觉心性跟虚空的关系,就好像大海跟一个小水泡一样。我们看觉得虚空很大,其实虚空跟大觉心性比起来,它只就是大海的一个水泡而已。虚空如此,更何况是有漏的微尘国呢?“有漏”指的是我们正报的五蕴身心,“微尘国”指的是依报的国土,依正二报都是依止虚空而生起,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那更是水泡中水泡,那更加渺小。这个地方讲「迷真起妄」,我们为了要追求微小的水泡,结果我们失去广大心性的功德,所以我们凡夫是因小失大。妄灭归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把这水泡把它消灭掉。它从什么地方来,你就把它回到什么地方去;水泡是从大海中来,所以你还是让它回到大海,把水泡的相状消失,把大海的体性现出来。水泡一灭,无明的妄动一灭,这时候虚空跟整个有漏微尘国土,都回归到大觉的心性,连虚空都没有了,何况是其他的依正二报有情跟无情呢?当然都回归到一心性。蕅益大师在研究《楞严经》的时候…诸位去看蕅益大师的传记,他在这一段是开悟了。我们讲开悟《楞严》,其实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读《楞严经》,读到这一段「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他想这个世间上怎么有大觉心性这么广大,能够做虚空的章本,他生起一念的疑情,就在径山坐禅。在坐禅当中回光返照,他经常问自己的身心世界,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一念的相应,突然间开悟。开悟以后他真实的彻证,我们一念心性果然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他这时候真实的相信,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是从父母中来,不是!也就是说,我们在三界轮回当中,我们过去生可能是个天人,今生是个人,来生可能到极乐世界。其实这果报的转换,不管你是天人也好,你是天人还是不离开一念心性;像我们今生是个人,我们这个人的身心世界,也不离开一念心性,即便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现出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种神通,你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是一念心性,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在一念心性当中,因缘和合而虚妄显现,等到因缘结束了,那么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大海当中它产生一个水泡,水泡它跑到虚空的时间不会很长,它总有一天要下坠,回去以后又变成大海,又产生另外一个水泡,又变成大海。这就是「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的真实义。蕅益大师就从这个地方彻底的开悟,他知道所谓的随缘不变之体跟不变随缘之用,体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你了解这个关系,你就知道我们从假入空也好,从空出假也好,这之间也可以随时去运用。这地方是把「返妄归真」的原则把它说出来,简单的讲就是要破除假相,破相显真。以下讲它的方法。丑二、别显归真方便(分二:寅一、总示方便须择。寅二、正为选方便门)各别的开显,返妄归真的方便法门。这当中有两段:一、总示方便须择。二、正为选方便门)寅一、总示方便须择【图四】先拢总的说明方便要简择,不是你想修什么就修什么,要把方便法门拣择、拣择。法门平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归元”就是当我们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回归到一心的本元的时候,一心的本元它的体性是没有差别的。譬如阿弥陀佛他的一心本元,跟释迦牟尼佛的一心本元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在下手观照这当中方便,就有所谓的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有这么多不同的法门,下手是有所不同。「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圣性”是证得圆通的这一念心性的圣人,这地方指的是法身以上的菩萨。对法身菩萨来说,六根、六尘、六识都是通达的,他是顺观、逆观都是悟入圆通的方便。我们在研究《楞严经》的时候,它的心情是怎么样?是把心带回家,从生灭门入真如门,所以他很强调耳根。耳根的特性就是很稳定,非常稳定,它这个根很耐用又很稳定,不像眼根变来变去,不像意根扰动很厉害,耳根相对的相当稳定,所以你回家的路干扰是最少。譬如有十条路到台北去,而这一条路都没有山崩,又很顺畅,这条是最快的。,!所以我们从凡夫的生灭心,回到不生灭心的时候,耳根是最快的。但是当你研究《法华经》的时候,态度就不一样。《法华经》是证得圣性的人,他从空出假的时候,他度化众生的时候,他积功累德的时候,那真的是顺逆皆方便,根尘识对他是没有障碍的。他可以现出一个色相……你说,我们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你也可以说,那个佛像是阿弥陀佛,也可以啊!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你说,阿弥陀佛的声音,以音声来总持阿弥陀佛,也可以!色声香味触法都是阿弥陀佛现身的方便,阿弥陀佛是顺逆皆方便,他可以用顺的让你欢喜,也可以刺激你,阿弥陀佛现出恶逆的因缘,你看常不轻菩萨就是用现恶因缘来刺激众生,让众生起瞋恚心来打他,结果还是种善根,顺逆皆方便。所以,回光返照的时候,回家的路越稳定越好,因为我们是善根薄弱,障碍就很多;但是你从回家的路要出来的时候,那就不是一条路,那你真的是顺逆皆方便。你看《法华经》随手捻来都是诸佛菩萨的方便,「若人一举手,乃至小低头,皆已成佛道。」佛菩萨总是有办法让众生栽培善根。所以从自利的角度要很严谨,但是利他的角度,佛菩萨的功德妙用那真是顺逆皆方便。「归元性无二」指的是回家的时候,小心谨慎。「圣性无不通」是说圣人从空出假的时候,他不用选择一条路,他是什么路都可以走。方便须择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总结:就一个初学者说,要悟入《首楞严王三昧》,你要把心带回家,选择一条稳定的道路,他的快慢的速度的确是不同。你说你不选择什么道路,那你会吃亏的,因为实质上日劫相倍。佛陀就讲过了,你路选错了,你修一劫,人家修一天就够了。所以回家的路要好好的选择,从家里面出来就不要选择,那你是随心自在,所这两条路是不太一样的。本经的二十五圆通,《维摩诘经》讲三十二法门,《华严经》五十三参。为什么开出这么多法门呢?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之不同。我们每一个人从一念心性的妄动以后,流转的过程不同,所以回家的路也就不同。你看我们从小的环境不同,我们接触的人不同,那回家的路怎么会一样呢?不可能嘛!你怎么出来的,就怎么回去。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末法时代障深慧浅,当然选择稳定一点,初心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根机,这一点很重要,「契机是妙法,治病是良药」。在论语有一段,那一段是说:孔夫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问孔子一个问题说:「闻斯行诸?」。我听到一个事情、一件善法是不是马上去做呢?孔子说:你不能这样子,「有父兄在,云何闻斯行之!」你爸爸跟你哥哥都还在,你就敢什么事都去做,你要问问老人家的意思。过没多久冉求也来问同样一个问题「闻斯行诸?」,我听到一件事情应该马上去做吗?孔夫子说:赶快去做,「闻斯行之!」。同样一个问题,孔夫子做出两个解答。公西华就问孔子说:你老人家怎么对子路讲这样的话,对冉求讲这样的话呢?孔夫子说:「求也退,故进之」。冉求这个人做什么事优柔寡断、退退缩缩的,所以要鼓励他,他的法门鼓励对他是妙法;子路「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这个人做什么事都太超过,“兼人”,太主动积极了,所以我让他缓慢一下,他已经很冲动了,你又叫他赶快去做,那就糟糕了。所以「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对初心的人要说,的确选择一个自己适当的法门,你会进步很快。你看很多人为什么都没什么进步,因为找不到你适当的法门。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真正的了解自己。法门是依止根机,「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契机是妙法。你说这部《楞严经》哪一句话是妙法?你相应的那一个法就是妙法。这观念清楚,就可以正式选择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圆通的方便。你要扣住一句话「契机是妙法,治病是良药。」这个观念建立以后,你就有资格来拣别。寅二、正为选方便门(分二:卯一、简非。卯二、显是)卯一、简非(分四:辰一、简六尘。辰二、简五根。辰三、简六识。辰四、简七大)首先简别就着末法众生,就阿难尊者来说,不是圆通的先把它简去。这当中有四段:一、简六尘。二、简五根。三、简六识。四、简七大。辰一、简六尘在圆通中先简去六尘的所缘境,六尘所缘境因为它是不普遍的,而且它是变化太大,对初心来说,我们很难掌控,从这个地方回家并不是非常好的路。:()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仙侠:仙人抚我顶,我授仙人长生 送爱上天堂之二罪人无罪 我在都市筑仙境 快穿,宿主他图谋不轨 震惊:躲进冷宫还被宠 穿越淞沪战场,崛起成为最强军阀 快穿之偶尔在异世界带娃 诸葛会物理孟德挡不住 高中三年,无人知道我已觉醒 炼刀录 我在星际召唤华夏老祖宗 穿成阿甄那些年[三国] 和大佬前男友重逢后 大秦:三岁圣孙,我教始皇打天下 镇守藏经阁百年,投资天命反派 不是哥们,你也穿越者啊? 这个皇帝换我当 陈不凡江语柔陈思汝 季时茜 随身空间之傻女傍上了国家爸爸
一个腹黑冷情的现代女汉子,穿越成爹不疼后娘害的软妹纸!遇上霸道冷酷武宣王,只手遮天权倾朝野,传闻说,他睡过的女人比吃过的饭都多,可是一夜贪欢之后,他竟对她痴缠不止,他说,女人,你姿势多技术好...
一步登天,我是赤犬,我为自己代言!穿越成为赤犬,打造最强海军!如果您喜欢海贼之大将赤犬,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看惯了各种穿越美漫,换个口味来试试网游版美漫吧。 这是一个穿越重生的外挂玩家努力成为科学家,一边坑钱一边收拢各种黑科技的故事。 看一看瞧一瞧啦,山...
她本是秦家最具天赋的年轻一辈,谁曾想树大招风,人心不古,遭人暗算,一朝身死,魂归大地!再睁眼时,却发现自己重生在一个无父无母,穷困潦倒还有一群极品亲戚的小可怜身上。看着这糟糕至极的处境,她暴走了!极品亲戚?打一顿就好了,一顿不行的话就打两顿,打到不极品不就好了吗?白莲花?踩爆她的狗头就好了!渣男?送他去极乐世界转一转,一切都不是问题。至于仇人?踩爆他们的狗头,顺便让他们体验一下什么叫人间疾苦就行了。本来,她以为自己可以拿着女主的剧本一路开挂,金手指,报血仇,贵人相助,遇难呈详,谁料遇到他,翻天覆地满盘皆乱然,事与愿违,碰壁有瘾她当真体会到何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遇到看淡红尘,绝对禁欲的心上人怎么破?打不得,骂不得,还总想挂在心尖尖上宠那就哄吧殊不知,哄着哄着,就把自己搭了进去如果您喜欢暴躁女主在线撒欢,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又一位加入穿越大军的中年的故事如果您喜欢影视穿越从四合院开始,别忘记分享给朋友...
我虽然是叛巫,但我依然是一名巫师。我只是背叛了巫祖,而不是背叛了真理。PS原创无限。无女主。合理党。不虐主。日常向。如果您喜欢重铸巫师,别忘记分享给朋友...